当前位置:首页 > 发布解读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7-01 16:35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教育局 审核: 徐家欢 字号:[ ]

谌家代表:

您提出的《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倾情支持。综合市财政局、团市委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我们不断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教育优先,始终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突出位置。一是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在近年宏观经济下行、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坚持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1年,全市财政义务教育投入达20.9亿元,占全市财政教育总支出的74%二是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在原有标准上提高了对小规模学校的补助。即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00人核定公用经费100200人的按200200300人的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三是加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建设工程,全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教育均衡化和标准化水平。20192021年,全市共计投入义务教育项目资金2.91亿元,其中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1.02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1.89亿元。特别是对于乡镇寄宿制学校,重点加强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齐洗浴、饮水、取暖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学生吃、住、学、文化活动等基本条件;对于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保障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目前,我市两类学校已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是健全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坚持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及时足量补充师资。改革探索教师招聘方式方法,对乡村学校招聘音乐等紧缺学科教师,建立绿色通道。2021年,全市共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96人。2022年全市拟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809人,目前正在进行中,将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二是进一步完善交流激励机制。加大对交流教师的专项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教,促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三是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加快建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改善办公环境,创造条件丰富教师业余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执行基本工资定期调标、绩效工资等政策,兑现乡镇教师工作补贴,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

三、重点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平安快乐成长。一是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环境,实施“希望”系列公益项目。累计争取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社会公益资金400余万元,建设厉山镇王岗东风希望小学等10所“希望小学”,帮助1594名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就学环境。在农村地区建设43个“希望厨房”,为18622名留守儿童提供明厨亮灶,为他们供应更为健康营养的饮食。建设11个“希望书屋”,为农村留守儿童捐赠图片万余册,为他们提供通往世界的知识大门。二是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培养,实施“守护行动”公益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需求已经从缺衣少食变化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团市委迅速行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组织市直单位团组织与各镇办结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长期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守护行动”开展集中志愿服务135场次,覆盖农村留守儿童2万余人次,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心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打造12355”青少年服务台。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陪伴缺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团市委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台,24小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问题咨询、法律援助帮扶。重点在中高考阶段为农村留守儿童开通“中高考减压”专线,延长接线服务时间,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减压、情绪疏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接听咨询电话110余例,提供了有效、专业的心理帮扶。

对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工作,前期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国家和省的政策要求,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与人大代表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更多方便惠民的工作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持续推进教育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的目标,促进全市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建议和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支持!

2022630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