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索引号 730845566/2025-24996 主题分类 教育
发文单位 随州市教育局 发文字号 随教文〔2025〕17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05-21 11:05
编辑 随州市教育局 审核 教育局
关于印发《随州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5-21 11:05 信息来源:随州市教育局 编辑:随州市教育局 审核: 教育局 字号:[ ]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

现将《随州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5年5月15日


随州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2025年随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原则

遵循适度、公平、公开、匹配的原则,既符合高中特色发展需要又合理控制招生计划比例,既符合公平公开选拔人才要求又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既满足特长生培养条件又符合特长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报名条件

符合随州市普通高中招生报名条件,由各招生学校进行资格审查和认定。每名考生只能报名参加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特长生招生考试。

(一)体育特长生

A类:参加县级及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个人单项(含混双项目,不含团体、接力项目)前五名、集体项目(篮球、足球等)前三名且为主力队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B类:身体素质突出,具备一定体育专业基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艺术特长生

具备一定艺术专业基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经批准具有特长生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应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的特长生招生工作小组,根据特长生培养目标、招生项目、招生计划等自行制定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要求的特长生招生简章,报市教育局审批备案。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的批准意见,制定招考方案,组织专业测试。申报招收特长生计划控制在该校招生总计划的3%以内(创建特色高中的学校经审批可适当提高比例)。

特长生报名、现场测试等由各招生学校负责组织实施,详见各招生学校特长生招生方案。

四、考生成绩

特长生招生成绩满分为100分,将考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为百分制后,和学校专业测试成绩(满分100分)按照比例合成,其中体育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40%、专业测试成绩占60%,艺术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50%、专业测试成绩占50%。

请各招生学校于6月29日17:30前将专业测试合格考生的成绩报市招考办。经市招考办审核后,6月30日前在随州市教育局官方网站(http://jyj.suizhou.gov.cn/)公示。

五、考生志愿填报

专业测试合格且有意愿参加特长生招生录取的考生必须在“湖北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上填报相应批次1所特长生招生学校志愿,未在网上填报志愿的考生不得被录取。其余志愿按相关规定填报。

六、录取办法

第一批次学校招收特长生中考分数控制在批次线下80分以内,第二批次学校招收特长生中考分数不得低于第二批次学校招生最低控制线。特长生录取在办理同一批次学校录取手续之前进行。

按考生志愿和综合成绩(保留两位小数)从高到低顺序录取。具体录取办法详见各招生学校特长生招生方案。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管理。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做好特长生政策宣传,确保宣传到位。各招生学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专项测试透明、规范、有序进行,并及时公示专项测试合格人员名单。

(二)健全培养机制。各招生学校要完善特长生培养机制,加强管理,根据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和特长生培养规划,与考生签订《特长生培养协议书》,建立特长生成长档案,提高专业训练水平,营造校园良好体艺氛围,推动学校体育、艺术高质量发展。

(三)严肃招生纪律。各招生学校要主动接收招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考生报名,严审报考资格、严控招生计划、严守招生程序,按照时间节点开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专业测试、成绩公示等各项工作。各县(市、区)招考办要加强对所属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特长生组考工作的监管,全程参与、指导学校做好招生报名和测试工作。市招考办将选派人员巡视各招生学校现场测试工作。

(四)确保考试安全。各地各招生学校要强化安全教育,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做好考生健康状况排查。各考试区要设置警戒标识,加强考务安全管理,落实医疗保护措施,安排医护人员全程参与,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考试过程安全有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相关解读